畫家鄭君殿的中法沒有戰爭
記者唐守怡/生活周報專題報導
出身金門的鄭君殿娶了個法國太太,一起搬上陽明山住了八年,租來的房子別有洞天,前半是西式建築,後半則是日式風格,主臥房窗外就是桂花樹,夏天不必開空調,夜晚還飄進幽香。
住在溫馨小屋,鄭君殿最常待的地方卻是樓下的工作室,他在畫作的對牆貼了兩面鏡子,有時坐在椅子上等靈感,盯著畫一看就是兩小時,偶爾又對著鏡子端詳畫作,仔細思量每筆線條開始與結束處是否合宜。
相機記錄家居
熱愛家庭的鄭君殿在住家各處除了擺放自己的畫作,還有太太與兒子的照片,從過去的黑白到現在的彩色照片全都裱框存放。
鄭君殿不愛先進數位相機拍出人像皮膚的「塑膠感」,而是鍾愛徠卡老相機能夠忠實呈現雙眼所見,拍照對鄭君殿而言最重要的是記錄,而非詮釋,喜愛挑戰的他只要覺得可以畫,就先拍照,接著不管多困難都要完成這幅畫作,繪畫之所以沒有完全被照片取代,正是因為和心靈的距離比較近。
「剛剛我才在罵小孩,每天的每,給我寫成沒有的沒。」鄭君殿皺起眉頭,抱怨兒子的中文程度不比英、法文。在父親的寬容下成長,他對自己的孩子反而嚴格許多,就像他對創作的堅持,「每天都要求做好,從零到累積,過程中重要的是解決問題。」
面對採訪侃侃而談的鄭君殿平時並不多話,只管關在工作室畫畫,太太一開始心想:「這人怎麼回事啊?」慢慢了解、交往、走入婚姻後,理解這是先生追求完美的性格使然,現在「我是他最大的fan」,太太從不在藝術上提供鄭君殿意見,卻成了他溫柔的支柱。
太太說:「他畫的都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事物(指家人),他畫的美不是簡單的美,而是有深度的美,耐看且古典,很多現代畫家認為怪就是當代藝術,但創作應該呈現美好面,畫自己想畫的,他的畫不具批判性,讓人愉快。」
愛情文火慢燉
鄭君殿與太太相遇在1994年冬天,因公認識的兩人,愛情故事中並沒有初見面便天雷勾動地火的情節,文火慢燉,幾次偶遇後才熬出感情,鄭君殿被這個工作能力強的法國女性吸引,深愛她的人文氣質,又為她的獨立思考與個性著迷。
而太太眼中的鄭君殿和一般台灣男人不一樣,很單純、懂得傾聽,年輕時過得很苦,卻沒有養成偏差的性格。鄭君殿聽了直笑:「我覺得不苦,很快樂啊!」鄭君殿14歲前,金門仍受單打雙停的砲戰攻擊,「可能因此養成了我冷靜、不愛擔心的個性。」兩人恰巧互補成了個圓。
夫妻輪流做菜
在教養小孩上,兩人也有共識,以自律為前提讓孩子適性發展,為了給小孩不同於都市的發展環境,家裡沒有電視,兩個兒子也不埋怨,鄭君殿得意地說,孩子也像他一樣有繪畫天分與興趣。
鄭君殿和太太輪流做菜,一家人一定一起在餐桌吃飯,用餐時間就是最佳的溝通時刻,飯後孩子聽母親念法文書,從小就培養閱讀習慣,給他們「書等於母親」的印象,兩個孩子從不以閱讀為苦,現在讀起英文和法文文章比父親還快。
《聯合報 生活周報》(第336期, 20120728), page1~5
點擊下圖閱讀全文 >>>